河中石兽教案

时间:2024-04-25 14:51:12
河中石兽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河中石兽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河中石兽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部分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部分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三、课时课型:

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串讲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家、作品简介

纪昀(1724-1805),清代文学家、学者。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生字注音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三、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听范读课文录音。要求:

(1)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

(2)标出疑难字词。

合作共赢

(1)学生齐读课文。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分小组解分段落解决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互相提问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及句子(被提问方答对问题,提问权交给该方,循环往复。)

文本探究

根据课文内容小组合作填写下表

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河中石兽教案2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难点: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文学家,乾隆十九年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戌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是编者加的。《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成。在内容上,主要搜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闻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遍及全中国,北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3、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优势十分明显。

【自主预习】

给下列字词注音。

河干( ) 门圮( ) 船棹( ) 曳 ( ) 湮没( )

啮沙( ) 坎穴( ) 溯流( ) 臆断( )

【朗读课文,翻译】

1、翻译全文。

2、完成《学辅》P86 第2、3、4题

3、理解重点词。《学辅》P86第5题。

4、 重点理解的句子:

(1)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 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概括各层大意。

【再读课文,文本探究 】

3、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试归纳总结。

经 过

人 物

寻找地点

原 因

结 果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4、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5、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这说明了什么?(《学辅》第12题)

6、结合全文,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征。

7、“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把握文章主旨】

8、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学辅》第11题 )

【写作鉴赏】

1.层层铺垫。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小结】

【随堂测试 】

1、 课后第五题

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

A、尔辈不能究物理; ……此处隐藏19305个字……

河中石兽教案14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了解“铭”的特点。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熟读背诵。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的后两句从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一定要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要躬行”至少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在学习过程中的动脑、动手、动嘴就是一种“躬行”。学了文章诗篇要背诵,是一种“躬行”,自己练笔写作,是一种“躬行”。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这个“躬行”就是社会实践,要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已学的知识,要通过社会实践把书本知识化为己有,为己所用,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巩固、深化已学的知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家作品

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年间人,清代文学家。《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三、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一)朗读,背诵课文。

(二)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临:靠近。河干:河岸 圮:倒塌。并:一起。沉没在河中。焉:于此,在那里。

译文: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阅:经过 岁:年。 募:募集 求:寻找。竟:最后。

译文:

3、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以为:认为 棹:划船。曳:拖 数:几 迹:踪迹

译文: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尔辈:你们这些人。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这。岂能:怎么能。为:被。暴涨:洪水。乃:这 湮:埋没。颠:颠倒

译文:

5、众服为确论。

服:信服 为:认为是。确:正确

译文:

6、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凡:凡是 当:应当

译文:

7、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盖:因为。啮:冲刷。倒掷:倾倒。

译文:

四、课堂总结

学习课内文言文要学会利用注释。

五、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默写。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诵、背诵情况

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8、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是:像这样。已:停止。遂:于是。.溯(sù)流:逆流。.固:固然。

译文:

9、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如:按照。果:果然。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但:只。知:了解。其一:表面现象。其二:根本道理。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欤::吗。

译文:

三、理解主题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讨论并归纳:

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默写。

河中石兽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知道分析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

【教学重点】

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作家吴德锋在他写的《博物记趣》中有这样的记载: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

提出问题:十多年后,人们会在哪里找到那块失踪了的石头呢

学生各抒己见。

揭示谜底: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你们想知道答案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近《河中石兽》,相信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2、解题

河中石兽:河中:表示地点;石兽:像石狮子之类的物体。

3、作者简介

二、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文章,勾画出自己不会读或没把握读准的字,

老师引导学生正音

读准下列生字的读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

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同时注意句子停顿及老师的语调语气。

3、学生再读,赛读

4、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完成,圈出有疑问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所得和困惑之处

5、师生解疑

三、阅读故事、明白道理

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得出了怎样的道理(原文)。

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

道理:

2、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这些人分别在什么地方找石兽。

《河中石兽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